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作文 >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时间:2024-12-16 15:37:18
【推荐】高考作文四篇

【推荐】高考作文四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作文 篇1

于丹大姐在央视“百家讲坛”火爆时,我没有留意;于丹大姐被一些所谓的“孔子忠实传人”围剿时,我只当作新闻;近日,偶阅于大姐《〈论语〉心得》后,突发感慨:于丹大姐的《〈论语〉心得》简直就是高考作文的制胜法宝。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以及更多的高考模拟作文题目,几乎都围绕“人生”的“心态”。谈心境,说理想,话交友,论处世,大到宇宙,小到心灵,无外乎一个字,那就是“心”。于丹大姐的《〈论语〉心得》,恰恰就是谈人的“心”。

这么多凡夫俗子喜欢于大姐的心得,源于于大姐把《论语》当作了心的灵台。于大姐通俗的说教,让大众深深地感受到,“心”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今芜杂纷扰的环境里,一颗“静心”弥足珍贵。

说于大姐的心得是作文的制胜法宝,主要在于于大姐解读论语时“引的经据的传”。这里的“经传”不是“孔子传人”们的唯恐凡夫俗子看明白的经传,而是那些启发大众心智的小故事、小寓言。于大姐不擅长枯燥的长篇大论,她能把隐晦的经传用通俗的故事来阐释。这绝对对高三的学子有重大启发。

作文靠什么服人?靠“理”;“理”从哪里来,靠“据”;“据”是什么?就是故事。什么是好“据”?就是经典的故事。阅卷老师不喜欢泛泛的说理,更不喜欢无病的呻吟。于丹大姐的《〈论语〉心得》不是泛泛的说理,更不是无病的呻吟,她是靠经典的小故事来阐释《论语》,感化人心。

无论话题作文也好,给材料作文也好,都要对题目所给材料蕴含的道理进行阐释。谁阐释的好,谁的文章就能得高分。多数学生明白蕴含的道理,可是如何把这些道理阐述的深刻而不枯燥,通俗而不庸俗,那可得讲些手段。于丹大姐的《〈论语〉心得》可谓高考学子的灵丹妙药。

高三学子心中总有放不下的东西,背着这些包袱,多么的累!这些包袱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强行加在自己身上的。于丹大姐在心得里讲了个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有些学子的包袱已经背了三年了,难道还能像故事中的小和尚,别人早就不当回事了,你还念念不忘,非要背着包袱过高考桥?

临近高考自信最重要,要相信自己的心理暗示的能量。于丹大姐在心得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女孩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漂亮,没有好衣服,没有好首饰。十八岁圣诞节那天,妈妈给了她20美元,让她去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看到路上的人都比自己漂亮,女孩更自卑了。来到商店,女孩看上了一个头花,戴在头上,女儿惊诧于自己原来这么美丽。女儿买了头花后,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她跑到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听到人们在议论说,没想到这个镇子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谁家的孩子呢?有个令她心仪的男孩竟然邀请她做圣诞舞会的舞伴?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结果,她的头花还在柜台上。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充分的自信抵得上千万朵头花。这不是高三学子最需要的吗?

于大姐在心得里说: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同样。高考战场上真正的成功者,就是那些始终保持心境从容的人。

不用再举例子了,于大姐的这些话都是在阐释良好的人生心态,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此时的心态是最最重要的。

我希望,学子们趁这几天,把于丹大姐的《〈论语〉心得》好好的看一编,一定能对你的心态有所帮助。

也许有些学子比较深沉,根本不为这些所动。这不要紧,要知道,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大家调整心态,我是想告诉大家,《〈论语〉心得》书里的经典小故事几乎可以用来对付一切高考作文题目。要知道,任何作文题目都能归属到人生的心态上,而于丹大姐的《〈论语〉心得》就是谈心态最好范本。

还等什么?赶紧看吧!不要等高考完了,再向于大姐购买后悔药!

高考作文制胜法宝——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信不信由你,山里人如是说。

高考作文 篇2

一群旅行者,走过山,走过水,走到空谷时,幽静的听到足音。有人想到“悬崖峭壁几千丈”,须勒马。有人想到“一桥飞架南北”,变通途。

从空谷想悬崖,看到了危险。空谷幽静,让人心情舒畅,思绪飞扬。有人迷失在秀丽的风景里,花香不知返。有人眼前却呈现:山高鸟飞绝,空谷足回音,悬崖峭壁险,步步皆心惊的画面,很自然地想到“悬崖勒马”,不可冒险。身处顺境思逆境,这就是智者,警惕性高,未雨绸缪,不致身处险境而后悔。相对于一些麻木之人,只顾玩耍快乐,而无后顾之忧,事到临头方觉醒,要高明得多。先知先觉者避免了多少烦恼多少愁,总是处于相对悠闲自在的状态。

从空谷思桥梁,想到了改变。空谷无大道,荆棘遍地生,峭壁几千丈,神仙步难行。想到了修栈道,架桥梁,改变环境。这是一种开创精神,是敢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思想。这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我们需要开拓创新,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能面对困难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当年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打败了项羽,改变了楚汉相争的强弱格局,为建立西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古人的智慧给我们以启示:以弱胜强,事物是可以转化的,是可以被改变的,关键在人。今天我们虽然不需要“暗渡陈仓”,但需要“明修栈道”,需要改变环境,需要山河更美,需要造福子孙后代。能不能改天换地,建成美丽中国,关键在人,人在思想,在于精神、斗志,在于科学态度,在于坚定的信心和超前的意识!

从空谷看悬崖,有两种态度。悬崖是天然的,客观存在。黄山等一些景点常有墜崖死亡人,现实教训深刻,不可忽视,必须正视。无视悬崖险,去玩命的人,后食难料。以谨慎态度对待,是必须的。空谷也有栈道桥梁,是人工的,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中国栈道第一漂,“前瞰三秦,后蔽四川”,凌空飞架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我国栈道很多,比如,华山栈道、长空栈道都是景点中的交通枢纽。以积极态度对待空谷的悬崖峭壁是可取的。

空谷有险,险在悬崖峭壁。建栈道筑桥梁,化险为夷,事在人为,功在千秋。从而,延伸思考——时代呼唤开拓者的精神!

高考作文 篇3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高考作文 篇4

在浩瀚的宇宙进程中,人类只不过是其演进史当中的“最后一秒”,然而也就是在这最后一秒,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将注意力聚焦在工业革命以后,方家论略,策士划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火热的技术变革将人类卷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眼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无疑就是甚嚣尘上的“新媒体”说辞。然而透过繁杂的“名词经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过是历史的虚无,价值的混乱以及精神的失范。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下,我们该坚守什么,该传承什么,又弘扬什么?

0战争开始,“旧中国”开始了现代性想象,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亦步亦趋,步履维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摸爬滚打。而在一步步学习过程中,引入、改进、扬弃、再引入如循环螺旋,无休无止。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在坚守与革新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证分析。一曲《百鸟朝凤》吹皱了一池春水,面对传统技艺,传承还是扬弃,历史的分析与现实的呼唤双方似乎并未达成共识,反倒是“跪求”排片使这一艺术电影本身名利名利双收。

器物是“历史”的承载,是民族文化的映像。然而在“真人秀”癫狂发育的今天,国宝就在“跑男”粗鲁的打斗面前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相反,故宫大院里“骑车子”,打杏子”、“修国宝”的男神、女神们激起了大众的兴趣与狂想,原来,在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城里,还真有一群人捡起破碎的时光,在无休止的重复与涂抹中缝补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故宫红墙边,现代化的大都市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东方风来满眼春,“现代化”追求如一首轻柔歌曲激荡在每一个人心头。改革开放以后,试图“与国际接轨”的追求写在富裕的中国人脸上。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论及中国进步必论及这样的句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某段历史成为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肮脏记忆。但我们不得不追问,历史真的会陡然上升至高位,经济社会发展会在某一个节点突飞猛进?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农业革命以后,智人社会的合作网络都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几十万古巴比伦人的合作手册,而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是数亿美国人的合作手册。

故宫红墙外几百公里某个小乡村里,村民们依旧习惯每晚收看《新闻联播》,听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报“为人们服务”、“共同富裕”、“群众路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着“人之初、性本善”,学习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着“公平、正义、善意、良知”,这些就是我们曾经的共同想象。

我们从这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推荐】高考作文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